顯然中國人發明了火藥與指南針,但沒有發明算數」呢? 中國的粉墨登場、黯然下台,原因就在立陶宛。
《浮生》 這三部戲,是為她的「移民三部曲」,很精彩,但以港片的標準有點偏鋒(特別是《秋》及《浮》),比起張婉婷的「移民三部曲」(《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及《八兩金》)更深刻,是書寫當年移民潮的代表性電影。幾個移民的家庭,橫跨幾代人,踏遍幾個國家。
看這部電影時,我已在台灣讀書,修過電影課,也看了不少所謂的藝術電影,但羅卓瑤作品對我的震撼不減。後來,她拍出《秋月》,再次叫我驚訝。這闕移民悲歌,調子極度悲冷。後來在澳洲,她拍了《遇上1967的女神》,在芝加哥影展獲獎。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看作者Facebook 相關文章: 【2021金馬獎】最佳導演《花果飄零》羅卓瑤:謝謝評審把我推出最苦命導演寶座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小女孩回憶曾經在麥當勞開生日會,好似在講前世的事。那些大膽影像捕捉的時代氛圍,如此震撼,至今仍刻在我腦中。這個本來都由中共二把手李克強負責的戲碼,這次讓習近平本人自己上鏡,卻砸了個大鍋。
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0年11月29日 中立關係冷凍的起源: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7+1峰會的瓦解 事實上,2月初由中國主導的17+1峰會,本來是中國要展現實力、主導議題,甚至具有「從內部瓦解歐盟」與「拉攏中東歐遠離美國」的重要戰略意義。但為什麼最後會落得如法國《世界報》所嘲諷,「17+1峰會,應該是17個歐洲國家再加上中國,但17個歐洲國家,顯然有6個失蹤,只派出低層級代表出席峰會。重申國家既定政策,也就是尊重、理解,但不支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一個中國原則」。顯然中國人發明了火藥與指南針,但沒有發明算數」呢? 中國的粉墨登場、黯然下台,原因就在立陶宛。
文:劉又銘 但命運的鐘聲已經敲響 大海開始怒吼 沉睡的三姐妹 開始為了自己而抗爭 喚醒波羅的海,喚醒波羅的海 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 波羅的海正在醒來 ——波海三國自由之鏈獨立運動主題曲《波羅的海正在醒來》 一切的一切,都從《環球時報》痛罵台灣在立陶宛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開始。立陶宛外交部針對中國的「降級以對」,做出了舉世主權國家的正常反應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立關係持續交惡: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降級事件 今年2月,立陶宛退出17+1機制後,中立關係急凍。一直以來在國際關係場域敢拚敢衝維持高度自主能動的立陶宛,秉持著30年前牽手唱歌唱倒蘇聯的氣魄,把目標轉向台灣。既表達了我的不爽,也表達了我不想真正撕破臉到召回大使或斷交。代辦所受禮遇低於大使、公使,但所享有的外交特權和豁免權與大使、公使相同。
但這次,連著從19日到21日的社評,用盡各種羞辱辭彙,罵立陶宛「對中國碰瓷」、「自抬身價」、「蕞爾小國」、「在美中博弈間當跳樑小丑」、「幫助美國打台灣牌」。而是支持「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一個中國政策」。重申國家既定政策,也就是尊重、理解,但不支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一個中國原則」。顯然中國人發明了火藥與指南針,但沒有發明算數」呢? 中國的粉墨登場、黯然下台,原因就在立陶宛。
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就認為,北京這次的「降級行動」,目的是對中東歐集團其它國家發出警告,「震懾」包括捷克,匈牙利和波蘭等國,避免這些歐洲國家對「台灣問題」見縫插針,讓這種「不好的示範」擴散,對其它國家的中國政策產生影響。也就是害怕中東歐國家乃至全世界各國「群起效尤」,藉著支持台灣來噁心中國,避免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世界遍地開花,壓縮各國在中國與台灣(乃至美國)之間尋求利益最大化槓桿的想法。
當時,中國方面原本希望能循《中歐投資協議》再下一城(本協議事後已被歐洲議會擋下),但立陶宛方面卻在17+1峰會前對外宣布,中國並沒有兌現前幾次峰會中所做過的投資承諾,反而只有北京自己在貿易上不成比例的受惠。但雄起的中國如斯強大,為何需要擔心這樣的「跳樑小丑」或「蕞爾小國」呢?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為感謝捐贈台灣疫苗的日本、美國、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波蘭等6國,新竹漁港25日升起6盟友國旗,新竹市長林智堅(右1)也與國小學童一起舉起國旗合影。
11月,代表處正式設立,現任外交部長的祖父、30年前帶著大家牽手唱歌對抗蘇聯的立陶宛獨立運動最高領導者Vytautas Landsbergis還到場祝賀,象徵意義不言可喻。自今年7月開始,一邊送疫苗、一邊又高調與我國磋商設置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本來嘛,《環時》不罵人不痛快的本質,早就享譽世界。如此看來,這番操作也是一種不言可喻的「起檬子」反應。泱泱大國、浩浩大報,各種花式文法,羞辱這個中央大國口中,只有300萬人的「夷狄之邦」,真的只是因為「一個中國原則」或「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行政院長蘇貞昌(右)29日在行政院接見波海三國國會友台小組聯合訪問團,並致贈禮品給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爾德基斯(Matas Maldeikis)(左)等訪團成員表達歡迎之意。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0年11月29日 中立關係冷凍的起源: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7+1峰會的瓦解 事實上,2月初由中國主導的17+1峰會,本來是中國要展現實力、主導議題,甚至具有「從內部瓦解歐盟」與「拉攏中東歐遠離美國」的重要戰略意義。
無論中國對立陶宛如何施壓,立國外交部、總統府,乃至國會,都強調不願與中國斷絕關係,但立陶宛作為主權國家,有獨立自主的外交決策權,北京表現得越強硬,以立陶宛為第一槍的中東歐集團就會有17+1以後更強的反作用力,自由民主世界對這種「堂而皇之的干預」也只會更為反感。還有,若中國與立國斷交,也不過是中國外交大鍋上少了一塊「蚊子肉」。
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的解釋,外交代表的等級分大使、公使與代辦。代辦,是由一國外交部長向另一國外交部長派遣「最低一級」的外交代表。
文:劉又銘 但命運的鐘聲已經敲響 大海開始怒吼 沉睡的三姐妹 開始為了自己而抗爭 喚醒波羅的海,喚醒波羅的海 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 波羅的海正在醒來 ——波海三國自由之鏈獨立運動主題曲《波羅的海正在醒來》 一切的一切,都從《環球時報》痛罵台灣在立陶宛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開始。但真正的外交行動,則是近幾日寄出的「外交代表降級」,將中國駐立陶宛的使節等級由「大使」降為「代表」。
縱使中國外交體系如何努力週旋,其它5國也只是勉強應付的派出低階官員參加。立陶宛外交部針對中國的「降級以對」,做出了舉世主權國家的正常反應。接著10月,台灣方面由國發會主導調動多部會包機參訪中東歐,又以立陶宛為核心,談妥多項產經合作計畫。這個本來都由中共二把手李克強負責的戲碼,這次讓習近平本人自己上鏡,卻砸了個大鍋。
但為什麼最後會落得如法國《世界報》所嘲諷,「17+1峰會,應該是17個歐洲國家再加上中國,但17個歐洲國家,顯然有6個失蹤,只派出低層級代表出席峰會。(新竹市政府提供) 中央社記者魯鋼駿傳真 110年9月25日 中國到底在擔心什麼?國際政治裡的骨牌效應(多米諾理論,the Domino theory) 根據《南華早報》引述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研究所所長朱松嶺的說法,北京方面出手整治立陶宛,既不敢下重手又不敢打太輕,只好給了個不鹹不淡、不痛不癢的降級,原因就在「骨牌效應」。
而前面提到的6個「失蹤國家」,除了直接退出的立陶宛,其它分別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斯洛伐克。《南德日報》就表示,中東歐國家對中國的懷疑加劇,本來今年初這個17+1峰會可能是直接取消的,很多國家甚至在會議快開始前都不知道要派誰去
因此大學入口就有了這麼一個唐突而不和諧的中國千年展。談話中提到,他喜歡中國文化,所以就想學中文,並不清楚中國的人權狀況。
詢問他為何都沒有想到要申請到台灣來實習,他說他對台灣毫無了解。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即使知道中國人權狀況不好,其實這也不影響他想學中文與去中國的動機。此展覽作品原來是在本城剛舉辦過巴伐利亞邦花博展的中國主題館展出,承接此主題館的機構即是本城的奧迪孔子學院,主題館主要是介紹本城的姊妹市佛山及中國文化。
他還說,學校要求課程結束前需要一年的海外實習經驗,原本今(2021)年他申請到了廣州實習,但因疫情的關係,中國沒發簽證,所以他只好被迫申請到法國實習。她想都想不到,德國這樣的一個民主國家,竟如此對滅殺人權的中國毫無批判思維地全然接受,她在想她是否來錯國家,這個德國好像跟她在台灣認識的完全不一樣。
有一位剛到德國沒多久的這所技術學院的台灣女大學生,對上述這段對鄧小平的解說還一知半解,但看到鄧小平這個極權國家領導人被德國大學如此吹捧,是她到德國的第一個震撼與錯愕。這也說明了德國對獨裁政權的記憶,幾乎已由遺忘化轉為擁抱。
展覽主題是中國千年歷史文化,用具有歷史質感的雕塑像照片與文字,來介紹中國的文化淵源,從幾千年前的有巢氏到抗日、國共內戰與中國共產黨建國等事蹟,林林總總上達數十幅攝影畫作,都是談中國偉大的世界貢獻與發明,展覽者名叫Gerd Treffer。沒錯,她的震撼是因為她來自台灣,台灣受到中國的威脅與干擾長期都一直存在,台灣人對中國的大外宣有一定的敏感度,而對德國而言,過去就算有納粹的極權黑歷史,70年之後的德國人,為了賺中國人的錢,在梅克爾(Angela Merkel)親中政策的主政16年之下,奧迪與各大企業都看中國吃飯,對中國的大外宣,不僅習以為常,更是全盤接受。